为铭记历史伤痛、传承红色基因,进一步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,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9月18日组织开展“观《731》铭记九一八 迎国庆共筑爱国魂”主题党日观影活动,集中观看历史题材电影《731》,在光影中回望历史、汲取奋进力量。
电影《731》以真实历史为背景,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在二战期间实施细菌战、进行人体实验的反人类罪行。学院党委在9月18日组织观影,具有深刻的历史象征意义。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,让师生直面历史真相,激发师生爱国情怀。

观影结束后,学院师生党员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。学院各党支部、党员积极分享观看电影的观后感:
1.统计遗传学联合党支部 吕洪超
作为医学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,既要永远铭记历史伤痛,以史为鉴筑牢思想防线,更要将历史的痛感转化为奋进的动力——在教学中传递正确历史观,引导青年学子敬畏生命、胸怀家国;在科研中秉持严谨求实态度,以生物信息学技术服务医学发展、守护人民健康,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,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进步贡献力量。
2.综合办公室党支部 马晔
观看完电影《731》后,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。影片中,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,无辜同胞在细菌实验中遭受的痛苦、面对暴行时的无助与抗争,每一个画面都像重锤般敲击着我的内心,让我对那段黑暗历史有了更直观、更深刻的认知,也让“铭记历史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警醒。
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,我们是党组织与党员、师生间的桥梁纽带,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、理想信念的引领者。电影让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,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完成组织建设、开展主题活动等具体事务,更肩负着“以史育人”的重要使命。我们要把这段沉重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,让更多党员和青年师生了解历史真相,从苦难岁月中汲取“不忘国耻、振兴中华”的精神力量,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,筑牢爱国主义思想防线。
3.2023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 牟德鹏
作为一名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,当电影《731》中侵华日军用科学技术实施反人类暴行的画面在眼前展开时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历史伤痛的震撼,更是对“科技伦理”与“学科使命”的深刻叩问。影片里,本应守护生命的医学技术被异化为屠杀工具,无辜同胞在非人道实验中承受的苦难,让我对“科学无国界,但科学家有祖国、有良知”这句话有了前所未有的真切理解。
生物信息学以技术为笔、数据为墨,服务于疾病研究、药物研发等医学领域,本质是为了破解生命密码、守护人类健康。但《731》的历史警示我们,任何技术若脱离了伦理的约束、背离了向善的初心,都可能沦为伤害的武器。这让我在科研学习中多了一份敬畏与思考:今后面对数据处理、算法设计、研究方向选择时,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精准与创新,更要时刻审视研究的出发点——是否符合生命伦理?是否能真正为人类福祉服务?比如在参与疾病相关的数据分析时,既要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,更要聚焦如何通过技术突破为临床诊断、治疗提供支持,让学科价值真正落地在“护佑生命”的实处。
4.本科生物技术党支部 郑淩桠
看完《731》,心脏像被重锤反复击打。它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,却用克制的镜头把苦难刻进心里——实验室里挣扎的“活体实验”对象、冰天雪地里被冻到发黑的肢体、一罐罐未出世的婴儿胚胎以及每个痛苦的母亲,每一幕都是历史撕开的伤口,疼得人喘不过气。电影没把“仇恨”挂在嘴边,却让我懂了铭记的意义:731部队的暴行从不是遥远的数字,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破碎。如今阳光正好,可那些没能走出实验室的人,永远停在了黑暗里。 我们记着这些,不是要延续对立,而是要守住底线——永远警惕任何形式的反人类暴行,永远珍惜用血泪换来的和平。这,才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。
此次主题党日活动,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,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与精神的洗礼。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持续深化学习教育成果,推动主题党日活动与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深度融合,激励全体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重任、奋勇前行。